繼網約車合法化后,條碼(二維碼)支付成為下一個政策開放的窗口。 8月3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已向支付機構下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確立了相關的安全標準和風險管理制度。待正式稿出臺后,將統一目前條碼支付標準,涉及個人信息保護、資金安全、
繼網約車合法化后,條碼(二維碼)支付成為下一個政策開放的窗口。
8月3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已向支付機構下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確立了相關的安全標準和風險管理制度。待正式稿出臺后,將統一目前條碼支付標準,涉及個人信息保護、資金安全、加密措施、敏感信息存儲等細節。
函件稱,線下條碼支付具有進入門檻低、便捷等特點,適用于對傳統POS收銀成本敏感的小商戶的日常小額交易,定位于傳統線下銀行卡支付的有益補充。
細節出臺后,銀聯也將按照上述標準制定自己的二維碼支付標準與業務規范。目前工行已經有二維碼支付的產品面市,成為國內首家擁有二維碼支付產品的商業銀行。
7月底,媒體剛曝光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關于條碼(二維碼)支付監管原則及要求的告知函。一個月前,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曾組織部分會員機構召開專題會議,對條碼支付業務相關標準進行前期資料準備。
種種跡象表明,曾被央行封殺的二維碼支付將重新獲得官方認可。
2014年3月,央行曾下發兩份“特急文件”,叫停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條碼(二維碼)支付業務。原因是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二維碼支付安全性還沒有經過驗證。人們并不熟悉條碼(二維碼)將給支付行業帶來怎樣的危機。
二維碼支付可以看做銀行收單的方式之一,分為主動掃碼和被動掃碼兩種,**的威脅安全來自于它的時效性。在二維碼有效期內,容易發生盜鏈和木馬植入的威脅,盜取用戶信息、產生扣費行為。央行提醒用戶,二維碼支付截圖不要隨意分享給他人。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周金黃曾對外作出回應稱,“央行此舉意在規范相關業務發展和保護消費者權益,而并非針對某家企業,是‘暫停’而不是市場傳言的‘叫停’。”
這也意味著,條碼支付雖然一直都在發展,但處于一種“灰色地帶”。除第三方支付機構外,銀行、銀聯等機構普遍放棄了條碼支付方式,轉而選擇NFC支付方向。2016年2月,Apple Pay在銀聯和蘋果公司的共同推動下,正式登陸中國市場。
經過兩年的市場教育,掃碼支付的安全性已經獲得了認可,第三方支付也成為了市場上主流的支付方式。根據艾瑞咨詢6月份數據,2016年**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達到62011.3億元,同比增速202.6%,環比增速33.4%。
隨著《意見稿》出臺和監管細則的完善。央行終于在支付公司的反推下,肯定了二維碼支付的價值。
易觀國際金融中心高級分析師馬韜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稱,“二維碼支付意見稿出臺實際上是肯定并明確了權責范圍。對整個行業來講,其安全和風險管理都會有一個提升。這是件好事兒,至少二維碼支付不屬于灰色地帶了。法規明晰后,行業才好發展。”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劉春泉律師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支付二維碼被禁屬于技術不確定下的產物,現在監管開放,對整個行業發展有利。
一旦意見征集階段結束,以支付寶、微信為代表的二維碼支付和以銀聯、Apple Pay為代表的NFC支付,或又將開始新一輪市場搶奪。未來,在工行的示范作用下,將有更多的銀行開始嘗試二維碼支付產品。
在7月的新品發布會上,工行相關負責人認為,根據國外二維碼市場發展來看,二維碼對于布局O2O具有重要意義,從支付的流暢性及推廣角度而言,要遠勝于此前市場正在推行的NFC支付,技術上也比目前部分機構正在嘗試的聲波支付、藍牙支付、光子支付、指紋支付、虹膜支付等技術更加成熟。
不過,據
石家莊網絡優化獲悉,在2015年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中,支付寶以72.9%的份額居首,財付通(微信+手Q)以17.4%位居第二。二維碼支付已經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銀行的電子支付業務中,移動支付業務占比并不高。根據央行發布的《2016年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金額793.97萬億元。其中移動支付業務56.15億筆,金額52.13萬億元。
這兩份的數據表明,新規對行業格局改變或許并沒有想象中嚴重。支付寶方面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在中國消費升級的階段,二維碼支付“開閘”讓機構、用戶和商家等市場參與方都釋放出了活力,有益于線下商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