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1日舉辦的互聯網+校園高峰論壇中,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秘書長董時指出,互聯網+時代,校園至少面臨三個打破。 第一,互聯網打破了過去按專業學習的界限。通過互聯網教育內容的選擇,學生們可以自行組合一個或幾個專業開展學習。第
在5月11日舉辦的“互聯網+校園”高峰論壇中,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秘書長董時指出,“互聯網+”時代,校園至少面臨“三個打破”。
**,互聯網打破了過去按專業學習的界限。通過互聯網教育內容的選擇,學生們可以自行組合一個或幾個專業開展學習。第二是打破了傳統的校園生活方式。過去因為院墻的存在,校區被分隔開來,師生們很多互動的想法不得不放棄。通過互聯網,卻可以在虛擬社區完成聚集。第三,是打破了校園跟社會之間的圍墻。從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角度看,雖然每個校園媒體都是各自運營的,但在PC和移動端的整合平臺上,相關的信息又已經匯合、交互了。
董時表示,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成立8年來,為培養**大學生記者,舉辦了上千場公益活動。“大運會、亞運會、世博會等重大賽事和活動中,每次都為大學生記者爭取上百個正式注冊記者的名額,與職業記者享有同等的采訪權。前提是,會對學生記者進行專業的新聞采編培訓和輔導。我們一次次帶學生記者走進央企、跨國公司的基地和生產線,也帶他們走進*貧困的偏遠鄉村、走進5.12震后的四川,讓他們開闊視野,也了解中國社會,了解學校教育體系以外的東西。
“但有一個問題——人和人之間的接觸畢竟是有限的。”董時將傳統的校園比作客廳,盡管舒適,但格局小,只能容下少數人。但當客廳的墻壁被打通,變成劇院、體育場,原本只能在客廳里存在的內容,就可能在更廣闊的空間形成共振。“如今校園與社會內容的互動,已經開始通過高技術平臺聚合交互。‘互聯網+’為校園媒體提供的,就是那個穿透墻壁的利器。”
“‘互聯網+校園’可以實現‘線下社團化,線上社區化’,能夠使校園媒體的所有努力來自校園、服務校園、走出校園。”董時說。(
石家莊網絡建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