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文章風行朋友圈,標題充滿了十萬加的氣質:騰訊正在密謀殺死今日頭條,而張一鳴卻無力反抗?這篇文章拋出了一個很好的議題:下一代新聞資訊產品應該是什么樣子?但卻忽略了所有公司的危機都爆發在內部。 騰訊剿殺今日頭條這個問題本身是否存在? 作
近日一篇文章風行朋友圈,標題充滿了十萬加的氣質:“騰訊正在密謀殺死今日頭條,而張一鳴卻無力反抗?”這篇文章拋出了一個很好的議題:下一代新聞資訊產品應該是什么樣子?但卻忽略了所有公司的危機都爆發在內部。
騰訊剿殺今日頭條這個問題本身是否存在?
作為移動互聯網的超級入口,微信無疑扮演了**內容分發平臺的角色,在這之下的第二梯隊是騰訊、網易、新浪、搜狐四大傳統門戶及其衍生的新聞客戶端,作為后來者,總體看,今日頭條仍處于第二梯隊。所以,今日頭條對騰訊在集團層面尚未構成威脅,但是對于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來說卻是多少有點兵臨城下的火藥味。
如果說張一鳴有焦慮,一方面固然有來自同行的競爭,但更迫切的問題在于推薦引擎模式被同行迅速拷貝之后,今日頭條優勢何在?張一鳴雖然在公開場合高舉技術至上的旗幟,但今日頭條的**軟肋仍然在于優質內容供給不足。
石家莊網絡建設獲悉,盡管有著推薦引擎這個漂亮的容器,但是作為用戶來說,更關注的是這個容器里裝的水的質量。
當前今日頭條內容魚龍混雜,不僅不受一些高端用戶的待見,同樣在三四五線城市的地位也不甚穩固。當初,今日頭條憑借與酷派、OPPO等一批國內手機廠商合作預裝,而殺入資訊市場,滿足了初次使用移動互聯網人群的信息饑渴,短期內獲取了大量用戶,但是這些用戶反過來也強化了推薦引擎對內容篩選、推薦的趣味。因此,也不難理解當下在**含金量的財經、科技資訊上,今日頭條為何如此泛善可陳。
在傳統媒體市場,財經媒體的廣告價值歷來**,其原因也在于基于高品質的時政、經濟報道吸引了一批高凈值用戶,其廣告客戶大都以金融、汽車行業的大金主為主。盡管今日頭條據傳在2015年度錄得了超過30億的廣告收入,并且張一鳴本人一再強調不用傳統每戶時代的banner式橫幅廣告,一方面品牌展示廣告固然是門戶舊時代的標志,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當下今日頭條高端廣告客戶的匱乏。
得草根者得天下是互聯網的時代商業法則,但在媒體行業并不適用。以紙媒時代為例,《知音》、《讀者》每期發行都在百萬份以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草根,但是這些刊物幾乎沒有贏得稍微體面一點客戶的關注,其營收主要來自發行的微博利潤。今日頭條就很像是手機時代的《知音》+《讀者》的合體。
今日頭條有沒有可能扭轉在內容上的頹勢呢?
機會渺茫。
首先,品牌形象已經比較固化
內容混雜、用戶以三四五線為主,就好比在十元店里引入lv專賣柜臺一樣,那效果不是酸爽可以形容。但是如果明白沒有一家資訊平臺可以包羅所有用戶,轉而專心致志服務廣大三四五線用戶,反而還會有一些機會。
其次,自媒體扶持策略效果并不明朗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新聞客戶端,本質上是內容聚合平臺,并不適合作為自媒體的孵化器,多數用戶記住的是平臺,而非單個自媒體。而那些擁有較大影響力的自媒體的大舞臺依然還在微信,鐵桿粉絲們依然習慣在訂閱號里直接點開想看的自媒體。
同理,微信如果做一個類似內容聚合平臺也是死路一條。但是微信通過朋友圈的方式,間接實現了這一功能。每個人在朋友圈里看到的資訊,這些都是人肉算法的結果,而非冷冰、機械式的推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