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北醫三院的事兒,非常火。說起來,情節其實也簡單。一位來自中科院的女博士孕婦,因病在北醫三院住院期間,病情惡化、不幸去世,由此引發醫患糾紛。患方請女博士的單位中科院理化所幫忙出頭,事情由此搞大。 這事兒的特殊之處,大概就是把中國科學院
這兩天,北醫三院的事兒,非常火。說起來,情節其實也簡單。一位來自中科院的女博士孕婦,因病在北醫三院住院期間,病情惡化、不幸去世,由此引發醫患糾紛。患方請女博士的單位——“中科院理化所”幫忙出頭,事情由此搞大。
這事兒的特殊之處,大概就是把中國科學院摻和進來了。既然是科學院,那層次不低。我就琢磨著,想從學術的角度來簡單探討一下這件事兒。
患方為啥請“中科院”幫忙出頭?——法律失效背景下的醫患糾紛博弈
近十幾年來,令世人瞠目結舌的國內醫患糾紛形勢,催生了很多關于相關的研究論文和研究成果。從論文數量來講,我國已經是“醫患糾紛”領域的科研大國。但是,從科研質量方面來講,很多“醫患糾紛”的研究論文基本上毫無營養。
如果說,近些年國人在醫患糾紛研究方面,還能有些“國際領先”的話,那么,“將博弈論引入醫患糾紛的研究”肯定是算一個。
若是翻閱國內醫患糾紛博弈論的文章,你可以發現,有些作者會自豪地說“國外將博弈論應用于醫患糾紛的研究很少,我們的研究屬于填補空白…”之類的話。博弈論,作為經濟學的標準分析工具之一,應用的領域非常廣,但國外確實沒有把它應用到醫患糾紛的研究領域。其實,外國人沒有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一定意味著他們腦子不如我們好使。比如,外國人就不太會開展關于“地溝油流入餐飲行業”的研究,因為人家根本就沒那個研究的必要。國內之所以能夠開展醫患糾紛博弈論研究,是因為,我們的法律失效。
在醫患糾紛博弈論的研究上,國內學者確實也研究出一些名堂。其中重要的成果就是,我們可以用博弈論很好地解釋:為什么會出現嚴重的糾紛沖突。整個推理過程要涉及到大量的數學運算,所以,在此我就只介紹些結論性的東西。
經過博弈論模型的數學運算發現,當出現“患者死亡”之類的重大糾紛時,沖突似乎不可避免。但是,是不是真的會發生沖突,還要看醫患雙方的“實力對比”。在雙方實力極為懸殊情況下,一般不會發生沖突:弱的一方會“認栽”。比如,患方的家屬若為地方首長,醫院就認栽;而如果醫院是巨無霸,患方也會放棄沖突。但是,數學運算發現,當雙方感覺“勢均力敵”時,沖突必將爆發。
我們來具體談談北醫三院的事情。我們推測,患方一開始肯定覺得自己“勢單力薄”,但又不想放棄利益訴求。于是,他們請單位出頭。說實在話,這個單位可不小。“中科院理化所”,應該是屬于“廳局級”單位。而北醫三院才是一個“正處級”單位。
按理說,“正處級”遇上“廳局級”,應該認栽了吧。但不是這樣。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是“二品官員”見“一品官員”就要下跪磕頭的時代了。“跨行業”、“非直屬”機構間的實力對比,影響因素很多。而且,實話告訴大家,在這個技術越來越值錢的時代,大型醫院的主任教授,跟一般的“高級干部”打起交道來,都是不太會輕易買帳的。
所以,由于雙方各自感覺“勢均力敵”,這場架才一觸即發。
在當下,只有在當事雙方誰也掐不過誰的時候,扔到一旁的“法律途徑”才會成為選擇。這就是我們的現實,也是我們的悲哀。
誰*受傷?——社會化媒體原始時代的醫患糾紛博弈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在這件事情上,“中科院理化所”惹了一身騷,很受傷。
如果你有空閑的話,這會兒,可以去中科院的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溜達一圈。在昨天為“中科院理化所”發布的聲明進行背書后,這個官方微博便引起了“廣泛關注”。此時的他們,正在經受著各地“英雄豪杰”的輪番轟炸,評論欄里慘不忍睹。
只能說,這個官方微博還很年輕,他們不知道網絡民粹的厲害。
如今,在中國的互聯網平臺上、特別是微博上,對于行外人來說,有幾個話題盡量不要去碰:“中醫、轉基因、吃狗肉,以及,醫患糾紛”。個中的麻煩有多大,誰碰誰知道…
盡管互聯網發展了只有幾十年,中國互聯網的“醫患糾紛”表達卻發生過戲劇性的變化。
以前,“論壇”時代的時候,“網絡醫鬧”必勝。那個時期是屬于“論壇標題黨”的。當時,各家醫院都很害怕“醫鬧上網”:只要在“天涯”上發一條“XX醫院草菅人命”的帖子,再加上無數不明真相的網友灌水,就會立馬產生“嚴重輿情”,很多時候醫院不得不甘拜下風。
等到了微博時代,事情就變得有些不一樣:醫院就怕醫鬧不上網。偏有些“不信邪”的,非得在微博上發些漏洞百出的醫鬧言論。醫療機構的負責同志,只需要把原博轉發一下,并順便艾特幾位醫界大V,就可以高枕無憂地去睡覺了(140個字微博時代,網絡輿論力量已經發生了變化。接受過高等教育、文字表達能力較強的醫界人員,在微博中初露頭角。同時,由于近十幾年的傷醫形勢,導致醫界的負面表達情緒也較為強烈)。接下來,會有大量精力旺盛的年輕醫務工作者及其家屬、以及數量龐大的醫學生,徹夜輪番轟炸。所以,一般來說,第二天一早再打開微博,鼓吹醫鬧的原博已經刪號走人——實在受不了這精神刺激…
而后,我們又到了微信時代。照例說,微信讓網絡又重回“標題黨”時代,網絡醫鬧有可能卷土重來。據
石家莊網站建設了解,但是,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因為,微信的傳播模式,更崇尚親情和信任。當朋友圈里有一位醫生,一般人不再會轉發一些無根據的糾紛帖子。而且,微信公眾號這樣的自媒體發布平臺,對經營者素質有很高的要求,不再會登載以前那種“XX醫院草菅人命”的低層次文字表述。似乎,醫界必勝的時代到來了。
但是,我不這么想。
與之前很多次傷醫等負面事件一樣,這兩天,醫界同道的微信圈被“北醫三院”的事情刷了屏。我們所處的這個網絡原始時期,微信圈的信息獲取模式、再疊加上傷醫事件的層出不窮,讓社交面較窄、只關注同行的醫療界人士,一直遭受各類醫界負面新聞的刷屏。我們承受的負面信息,比其他行業的人要多出很多很多(有顯著性差異)。每一次負面事件的刷屏,都像是讓我們朋友圈積滿苦水,都是一種嚴重的“二次打擊”。這兩年里,微信上刷之不去的各種負面事件,讓醫護圈里充滿著憤怒、甚至仇恨。
所以,盡管你朋友圈里滿屏的微信,看上去是在支持醫界,但事實上,這些信息就像一根根針,每一次瀏覽,每一次轉發,每一次評論,它們悄無聲息地扎著你,讓你郁郁寡歡、遍體鱗傷、預后不良。
每一次,社會化媒體原始時代的醫患糾紛博弈,我們都很受傷。
結語
這是個無序的時代。
無序時代的博弈,常常是“負和游戲”,沒有贏家。
我們祈禱逝者安息,并依然呼吁:尊重法律,讓這個社會少一些相互傷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