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香港恒生科技指數從高點重挫超過40%。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重新審視它們的宿命。一個全新的時代即將到來。雖然連大舉押注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軟銀集團也開始靜觀其變,但中國互聯網未來的演進方向早已有端倪。未來十年,互聯網公司從原來的干輕活轉
今年以來,香港恒生科技指數從高點重挫超過40%。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重新審視它們的宿命。一個全新的時代即將到來。雖然連大舉押注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軟銀集團也開始靜觀其變,但中國互聯網未來的演進方向早已有端倪。未來十年,互聯網公司從原來的干輕活轉向干重活。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機會。
到實體產業去當下,互聯網公司背負的期待,是從單純解決消費小循環的問題,到解決中國經濟大循環的痛點。這里,我想說說社會大流通體系這個領域。2020年,中央提出了“雙循環”,這是中國發展的一次戰略轉型。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結構給人的印象是外向型,中國*有價值的產業鏈、供應鏈,大多是為了對接世界而建構的。而一旦轉入以內循環為主導,這意味著要整合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種類、666個工業小類,世界*多的人口、上百種常用方言,*終實現國內統一的商品要素市場,實現人、貨、資金、信息的**互聯互通。
對社會流通體系的升級,其難度用經濟學家蘭小歡的話來形容就是,“不亞于一次小型全球化”。在社會流通領域,中國在改革開放后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價格約束和地區壁壘,如今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能依靠的只有技術的力量。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央把“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作為重大戰略突破點之一。實體經濟要轉型升級,流通體系必須要倒逼出新的供給能力,即更**的資源配置,更低的物流成本。近年來,全社會的物流成本已經從快速下降轉而進入平穩期,降成本的難度越來越大。不僅如此,空駛率、空倉率、企業商品庫存居高不下,反而開始拖累實體經濟,影響實體企業的競爭力。
高層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提出,“要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毫無疑問,流通領域的供應鏈也需要一次供給側改革。2020年,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9萬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14.9萬億元。這些社會消費品經歷生產、流通,*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鏈條,就是供應鏈。問題來了,互聯網企業能做什么?以前,大家都認為互聯網的物流供應鏈無非就是做快遞,幫電商賣家賣貨;
以前,互聯網公司做的消費供應鏈就是干輕活,只面向消費者就能活得很滋潤;
以前,做消費互聯網就是做規模經濟,靠下血本燒錢搞補貼,把其他人干下去,等用戶形成習慣了,形成一定規模,就開始坐地起價,連本帶息賺回來現在,恐怕我們都要顛覆過去的認知,重新認識在社會大流通視角之下的供應鏈。
用產業互聯網的視角,那么,面向消費者服務的消費供應鏈就是“上半場”的產物了,“下半場”要看深入服務制造業、農業等實體產業的產業供應鏈。
到實體產業去,就是互聯網新階段的使命,也是新機會。實體企業,向供應鏈要效益用供應鏈實現降維打擊,這是中國企業曾經不敢做的夢,卻是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成功的關鍵。其創始人山姆·沃爾頓有句話說:“供應鏈制勝的關鍵是——永遠都要比對手更好地控制成本”。
沃爾瑪的供應鏈管理有多牛呢?沃爾瑪擁有全球**規模私人衛星通信系統,規模甚至超過了電信巨頭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并建立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全球數字化信息網絡,沃爾瑪全球4000多家店面,可以在1小時內對每種商品的庫存、上架、銷售量全部盤點一遍,并將**的路況即時通知自有車隊的貨車司機,調整送貨線路。
沃爾瑪產品從工廠到商店貨架“無縫銜接”,通過對終端銷量的實時掌控倒推生產計劃,從而降低供應商的商品庫存。用計算機跟蹤庫存、使用條形碼、全面實現SKU單品級庫存控制、用EDI與供應商協調、無線掃描槍、產銷協同……在傳統零售時代,你所認知的供應鏈科技,幾乎都是沃爾瑪在做創新。
沃爾瑪根本用不著花大錢去做營銷,也不用漲價,靠降低物流成本,向供應鏈要效益,就能實現三十年如一日的“天天低價”。沃爾瑪只做這一件事,很簡單,但不容易。所以有人就說,沃爾瑪是一家披著零售外衣的供應鏈公司。不過,想抄沃爾瑪作業?難度有點大。畢竟,數字化的供應鏈是個專業門檻很高的活兒。中國的生產和流通型企業大多是中小微企業,沒有資金和技術能力像沃爾瑪一樣在企業內部搭建起一個強大的自有供應鏈。
就連大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也是依靠傳統的廠商生產-**多級經銷商-末端銷售門店的分段式合同物流,乏善可陳。名調研機構Gartner每年都會發布一份全球**供應鏈25強的榜單,它被認為是業內**跨行業評價供應鏈水平和成熟度的標尺,榜單已經持續發布17年。
而中國消耗了巨量資源和成本在物流上面,可直到2019年之前,中國沒有一家企業入選前十,美國卻每年都有5-7家占據前十榜單。直到2019年,阿里巴巴集團才通過菜鳥成為首家入榜前十的中國企業。
如果說沃爾瑪用互聯網技術打造出了一個小而美的封閉的供應鏈系統,那么菜鳥想要實現的則是一個社會化的產業供應鏈體系,向所有生產型和流通型企業開放。
進工廠,下農田,去制造業產業帶經濟增速的長期趨緩,已經無比清晰地把真相展現在我們面前: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經濟轉型升級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消費前景也不容樂觀。重拾信息技術革命的高蹈理想,需要互聯網干重活的時候到了。“產業供應鏈”這一新業態恰恰可以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一是產銷匹配:產業供應鏈打通連接商業與制造業,為生產端降低成本,甚至使生產和消費的深度匹配協同。北京一名白領林上康,從普華永道辭職之后,賣掉三套房,來到了佛山的家具產業帶創立“優梵藝術”家具品牌。作為一名風險管理者,他選擇把成本難以承受的倉儲物流和盤托出,All in菜鳥的產業供應鏈。
菜鳥做的**步是可視化,設法讓工廠、物流各方實時互相看見,踩到一個鼓點上,協同生產。此外,菜鳥增加了從工廠到銷售地的直達線路,減少中轉和貨值損失。
短短半年,優梵藝術的倉庫從原本的9個縮減到3個,倉庫團隊從80多人壓縮到20多人,物流成本也大幅降低,其中倉儲成本只有此前的三分之一。
這就是中國千千萬萬個制造業中小企業要解決的問題。它們沒有大企業的信息渠道,產品生產要經過層層流通才能送到消費者手上,導致它們經常會對市場的感知偏弱。
于是,商業只管賣貨,制造業疲憊生產的“雙盲局面”變成了常態,產業帶無法發揮出**的經濟效益。而產業供應鏈要做到的,就是從商業進入到制造業,才能**指導生產,降低成本。在云南的鄉村新平縣,一場影響深遠的供應鏈實驗正在同步進行著。10年前新平縣一個月發出的快遞單量不到80單,每年都有大量高品質水果滯銷,因為物流成本太高,壓根就走不出原產地。但今天的新平每個月農產品快遞量翻了10000倍,達到80萬單,其中三分之二就是通過當地的菜鳥上行物流中心。早上在果園摘的沃柑直接就送進上行物流中心的分選線,光電篩選機以每分鐘655個果子的篩選速度快速啟動,同時果子也在分選線上完成了清洗、分工,可以直接裝箱啟程,就地配送,*快兩天就能進城。
這樣下來,每單成本相比之前將農產品轉運到昆明加工節省3到5角錢,賣出去的價格還能比以前提高一倍。以前對廣大農村地區來說,電商就是解決買東西的需求,供應鏈的重點也是把農村當作消費市場,解決快遞進村的問題。現在農村電商也要幫農民創造財富,產業供應鏈要把農村當作產業源頭,解決農產品進城,解決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的問題。二是產網融合:產業供應鏈要發揮互聯網公司的數字化、智能化基因,與實體產業、物流要素的充分融合。
下面這枚電子身份證,以后可能會嵌入到更多商品身上。這是徐福記和菜鳥達成的合作,開創了食品行業率先應用菜鳥“**射頻識別技術”(RFID)的先河。
而菜鳥開發的**射頻識別技術,可以在遮擋狀態下識別,將處理完成一個托盤的商品掃描的時間從20分鐘縮短至20秒。商品被數字化以后,全程線上可視、可溯源。
繼電子面單的創新之后,菜鳥相繼推出了機器人倉、無人車、智能驛站、數字通關等解決方案,現在新一代識別技術的突破,更是推動了產業供應鏈進入芯片階段。
這種集約式發展也會讓產業供應鏈有條件運用綠色低碳技術,從生產源頭開始做供應鏈規劃,綠色包裝、庫存調配、集約運輸、末端回收等都可以進行整體設計,讓綠色低碳從生產環節一直貫穿到消費環節。
三是產鏈共贏:產業供應鏈要從“流量-轉化-變現”的商業模式,向“精益化運營-降本-合理分潤”的商業模式。不再是贏者通吃的時代,產業供應鏈就是要從過去消費供應鏈的規模經濟,過渡到質量經濟、價值經濟。其商業模式的前提是要幫助產業提質,幫助實體經濟創造價值,也從服務的企業的增量利潤當中合理分潤。這不是一方輸贏的模式,是產鏈共贏的模式。四是產建一體:產業供應鏈,需要把基礎設施的建設深入產業源頭。消費供應鏈產生于消費互聯網,更接近互聯網特性,講究存量的“連接”。
而產業供應鏈產生于產業互聯網,更注重與產業的結合,講究增量的“建設”,更注重基礎建設與長期投入,也需要提前于商業去布局的,有足夠的決心和耐心等待回報。這可能對習慣賺快錢的互聯網企業來說,是個極大的考驗。
仍以菜鳥為例,這家公司已經悄無聲息地挺進**30多個制造業和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原產地倉,以及在海外建立海外倉、航空貨站、大型樞紐建設基礎設施。
從本質上講,產業供應鏈就是用互聯網技術,從實體產業源頭進行供應鏈全鏈路的優化。互聯網從原材料階段就開始介入,縱向貫穿整個生產和流通環節,用物聯網、機器視角、云計算等技術打通堵點,實現全鏈路的人、倉、車、貨**匹配,用集約化運輸、多式聯運等方式將物流成本降到**。
企業可以用同一套庫存就滿足全部銷售渠道的發貨需求,根治庫存積壓難題,同時做到產品全程可追溯。在對接平臺型電商企業和實體渠道,匯聚終端消費者的需求后,將能實現**的銷量預測,甚至反過來以需定產。
供應鏈金融也不可或缺。以數字化風控和企業信用體系為基礎,企業將能以秒級放款的速度獲得生產、周轉融資,上下游企業回款賬期被壓縮到小時級。
這場從產業源頭開始的供應鏈數字化升級,任重道遠,但卻是互聯網的下一步。
以信息技術革命的面貌誕生的互聯網技術,50余年來先后被應用于軍事科研、傳媒通訊、文化娛樂、零售消費、生活服務等領域,本身并無邊界。
身處新發展格局的當下,互聯網是時候走到產業源頭了。(文章由石家莊網站建設采集發布,原文采集自智谷趨勢,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